聆雨夜思


  • 首页

  • 归档

自主教养:不确定未来的养育之道

发表于 2017-12-18

1

历史的洪流将不可阻挡地冲进人工智能时代。
去年白宫发布的人工智能报告预测,在未来10-20年间,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取代47%现有工作。
可能今天孩子们辛辛苦苦在辅导班学的知识,将来不过几个按键就搞定了。
一边要与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要求周旋,一边要不安的揣测模糊不清的未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想成为一个不焦虑的父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将来不得不普遍与机器打交道?那让孩子早早学习编程;听说跟人比机器厉害的地方在于情感?多发展社交、沟通等软技能。

但这些都是你能看到的未来。未来也许有更多我们始料未及的挑战。正如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未来工作」所预测的:目前的小学生,长大后从事的工作,65%还在还不存在。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未知的不确定性?

另外一个事实,也许能帮你减轻焦虑。人作为地球的神,从荒蛮时代走到今天的文明;在过去,既然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协同刷新一个又一个文明的高峰,你何以不敢相信,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创造和拥有这样的未来?
什么样的人一直在推动着他们所在时代的未来?
这些人有些什么特质?
不管怎么说,你我或者没有这样的特质,这却是我们所在的类族所与生俱来的特质。不然,人「类」无法走到今天。

哪些人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心灵富足,幸福蓬勃,且成为摧枯拉朽不断创造新时代的人?
那一类不为名利,始终坚持内在动机驱使,好奇、热情且独立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这种人自带发动机,对美和热情的追逐是他们不歇的能源,他们不需要外部的奖赏,做所爱的事情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

关于这一人类动机的理论是为「自我决定论」,由爱德华·L·德西(Edward L.Deci,1942 年出生)提出,并由他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1953 年 5 月 15 出生)不断加以完善。

德西和瑞安发现,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能为行动者带来胜任感,成就、意义和快乐,从而更加幸福。反之,金钱等外部动机会削弱人类的行为动机。
试看德西的实验

我邀请A、B两组学生在不同的房间玩立体积木拼图,每个房间都放置有娱乐杂志。随后,我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积木拼出指定图案,我告诉 A 组学生,如拼图正确则有金钱奖励,而 B 组没有告知,也没有奖励。实验中途,我分别告诉他们,实验时间已到,我将离开房间 10 分钟录入数据,你们可以自由活动。
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去录入数据,而是通过隐秘的单面镜观察两个房间学生的不同反应。实验发现,A 组在自由活动时间往往会放下积木拼图跑去翻杂志,而 B 组则会继续玩积木拼图。
如上的实验证明:金钱等外部奖励反而会削弱人类的行为动机。随后,我和 Ryan 继续研究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提出了「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这就是「自我决定论」的定义

自我决定论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

那些不依赖于外部刺激所作出的自由选择,恰恰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

这是丁健老师画的自我决定论图解:


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这不足为其,从小,你和我和我们的孩子就被各种外部动机所环绕。奖赏和惩罚,恰恰是你我的父母和你我最常用的教养方法。
「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如果这次考试得100分,爸爸妈妈就带你去迪斯尼。」
「读经济会有好工作,所以你选择经济专业吧,别考虑喜欢不喜欢了。」
「是的,这份工作非常无聊,但是为了养家糊口,我希望你还是选择做下去。」

……

2

如何教养如一个幸福富足的孩子,成为他自己原来的样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幸福又蓬勃地活在这个美好的世间?
换言之,如何养育出一个具有内在动机的孩子?

不妨看看赵昱鲲老师写的「自主教养」
自主教养的理论基础就是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育儿理念则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提出的引导式教养模式。

来看看这几种教养模式。第二种,不断提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孩子的问题和需求给予低回应,表现为专制的教养关系;第三种,完全只负责生不负责养的典型的冷漠型的教养关系;第四种,不对孩子提任何需求,对孩子所有的要求一味无条件满足,表现为溺爱型的教养关系。

那些从孩子一出生就焦虑孩子将来的父母,却始终没明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懂得不断成长的孩子。

因此,赵老师说,他认为最理想的教养模式是第一种,即高要求要回应,以高回应帮助孩子完成高要求,获得不断成长。高回应是高要求的前提。高回应是不断的给予孩子及时的关爱和具体的指导,孩子因此有力量去挑战自我。所谓的高要求,是指比孩子本身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的要求。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走出舒适区,成为更加自主的孩子。

这以提出成长型思维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理念是一致的。
试看德韦克教授的演讲。

目前的缺点和不足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通过努力和坚持克服挫折,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也许有不少父母已经实际上在践行自主教养。比如赵老师本人,就是自主教养的结果。他先是读了化学和计算机两个硕士学位,但最终发现自己对如何获得幸福有更大的热情,选择了读积极心理学硕士,并从此从事着这一发自内心热爱的事业。但「自主教养」一书是目前为止,把这一教养理念整理成理论并加以实践指导的著作。

在这本书里,赵老师用了两章,聊了你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个话题,并引出了自主养育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这是如此重要。因为没有真正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会不断得在养育之路上被各种外在动机所诱惑,正如他所说

养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相信,这是帮助你从育儿的焦虑中解脱的真正父母之道。

接着,第三第四章,赵老师谈了一些常见的,以外在动机养育孩子的做法。第五章,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如何发展自主动机—满足自主、胜任和关系这三个心理需求—例如给孩子赋能,不喜欢做的家务,让孩子作为家务工作小领导,从协助他分工到在他的指挥下,家庭成员共同完成,让他获得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第六章则开出防止自主动机走向个人主义甚至追求个人利益的良药—培养价值观。第七章则是本书的重点,如何在一个物质奖赏和把光宗耀祖的期待强加给孩子的世界里帮助孩子挖掘兴趣,发展内在动机和创造力。
让我赞叹的是,再难搞的熊孩子时刻,在这个理念框架的约束下,都可以成为发展孩子内在动机的机会。孩子非要买而不可能再买的玩具,在想象大法的引导下,既回应和疏导了孩子的情绪,又发展了孩子的想象能力;爸爸妈妈意见分歧,孩子难以选择,也通过让孩子参与问题-沟通-解决的模式让孩子体会了责任和承诺。

3

自主教养之路,也是自我成长之途。
教养,从来都是身教大于言传。
正如Paul Graham所言,

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
–如何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开始坚持写作。
写作本身就是对写者的奖赏。写作带给我持久的快乐。
马上行动,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哪怕现有的内在动机只有一点点,也能把对自己的算计撕出一点点的裂缝。

当夜色降临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我的孩子
我愿和你一起捡起
星星的碎片
照亮你我的裂缝

了解更多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论,请读

爱德华·L·德西(Edward L. Deci)在 2012 年 的TEDxFlourCity 的演讲

参考

  • 开智学堂整理:怎样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心理学大师德西谈自我决定论
  • 阳志平:奖赏会伤人

qshell工具使用教程:批量上传图片到七牛云

发表于 2017-12-17

qshell是利用七牛文档上公开的API实现的一个方便开发者测试和使用七牛API服务的命令行工具。现在要介绍如何利用qshell工具中的qupload命名批量上传本地文件夹中的图片到七牛云,以便进一步在个人博客等地方使用。

0、准备工作:注册七牛云账户,建立一个图像储存空间,也就是bucket,假设bucket的名字为chenjnyanx。

1、到七牛云开发者中心下载相应系统版本的 qshell

qshell v2.1.5 下载

2、打开terminal,输入$ cd Downloads ,定位工作目录到下载了qshell的文件夹。如果你下载到其他路径,替换Downloads即可.

3、执行下载好的shell文件。比如我下载的是Mac 64位系统
qshell_darwin_x64,因此我在命令行输入$ qshell-darwin-x64 。如果提示遇到Permission Denied的错误,可使用命令$ chmod +x qshell来为文件添加可执行权限。这里的qshell 要用换成你下载的具体文件名。

3、qshell工具有两类命令,一类需要鉴权,另一类不需要。qupload命令需要鉴权。登陆七牛云,在个人面板的密钥管理里找到AccessKey 和 SecretKey,分别复制后取代下面命令行中的ak和sk.

$ qshell account ak sk

同样上面这条命令行的qshell要换成你下载的qshell的具体文件名。

4、这里介绍的是用qupload命令行批量上传文件到七牛云储存空间,确切的说是上传到你指定的七牛云bucket。先配置上传参数,参考qupload的介绍文档。说明文档的参数有点多,简单的说,只要配置这src_dir和bucket两个参数,复制到文档,保存后重命名为qupload.json。src_dir是本地要上传的图片文件夹的全路径名称,bucket是你七牛云的图片储存空间的名字。

1
2
3
4
5
{
"src_dir" : "xxx",

"bucket" : "xxx"
}

比如我的是

{
   "src_dir"            :   "/Users/CHENJinyan/qupload",
   "bucket"             :   "chenjnyanx"
}

5、完成以上步骤后,就可以通过命令$ qshell qupload [<ThreadCount>] <LocalUploadConfig> 批量上传图片。[<ThreadCount>]是一次同时上传的文件数量,可以不填。<LocalUploadConfig> 是指刚刚配置好的json文件的全路径。比如我输入是 $ qshell-darwin-x64 qupload /Users/CHENJinyan/Downloads/qupload.json

参考:

  • 七牛云官方说明:命令行工具(qshell)
  • 官方视频教程

没有哪块知识是一座孤岛|阳志平老师广州开智

发表于 2017-12-16

2017年11月19日,我和30多位开智学友参加了开智广州线下沙龙。远道而来的阳志平老师做了题为「古典教育和未来教育」的线下演讲,信息量非常大,干货十足,足够我反复体会好一段时间,写上好几篇文章。先写下印象最深触发了我最多思考的一个点吧。

知识孤岛

你学的知识也许会与你当下的生活毫不相关。
你童年少年学过的种种知识,你可能很久以后才发现,除了不得不记住的那会,就再也没有被使用过。
又或许你花了大学4年拿到了某个专业的知识通行证,但这个专业的城堡却连门都没让你进。
到底为何而学?
你悲伤而愤怒地控诉知识脱离了生活。落红脱离了树丫尚且化作春泥,它却义无反顾地连一碗冒点热气的牛肉面也没给你。

但人类的全部知识本质上是人类「广义」经验的「总结」,包括抽象、演绎和连接。因此,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一片知识碎块是一座孤岛,正如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知识是大陆,是星球,是银河灿烂星辰起落。

万事总是从头开始。当你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你必须从一个个孤立的概念学起,尝试理解它并与大脑回路中的既有知识连接。即使你拿到这个学科的全景图,这对你来讲,它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跟你刚认识的那某个人的名字没什么区别,它很难在你心里掀起什么涟漪。

只有你拼出了这个学科80%的拼图,你手上的全景图才开始有点烟火的气息。就如上山的行人远远望到山腰小屋的袅袅翠烟,你的步履也踏实许多。

而当你真正从小白开始一门新的知识,你会很容易理解人类为什么会按学科把知识分门别类。人类的大脑天生爱模式,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没有用学科思维这一独特的工具把知识整理折叠,几乎没有人能记住人类迄今为止积累的海量知识的中的哪怕一小部分。一元二次方程中的X可以是一段距离,是一段时间,是三五个人,或者随便是什么,这是数学学科思维中的符号思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以具身方位表征线性时间,这是语言学家的隐喻思维。学科思维是撬动特定学科海量知识的支点,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因此而收敛,生发自主干。

但学科割裂,为考而学,使知识在事实上成了一座座孤岛。就如你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们,你再也没有用过。你的精力你的青春你的创造力你的求知欲,正被一个个绞尽脑汁背下却可能永远用不上的知识碎片所吞噬。

知识大陆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知识碎片的泥块由学科思维连接成大陆。那些掌握了学科思维这一秘密武器的人,以学科列队,开拓了一座又一座学科的池城。一元二次方程学过再也没有用过又如何,聪明的学习者记下的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怎么写,是什么,而是领会把复杂降维为符号,再在符号之间寻找万物之间的联系的思维。正如你无法一出生就会走路,哪些如何学会走路的过程你早已忘记,你却在其中学会了如何协调肌肉,完成更多的动作。聪明的学习者不断地滚动手中的雪球,他的目光紧紧跟随的不是雪球的大小,他训练的是滚雪球的技艺。他又深深明白大雪球必须从小雪球滚动而成,不管朝那个方向滚动,滚一寸有滚一寸的收获。

又来到一个雪乡,他依旧能迅速地如法炮制,找到雪地里的乐趣。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人类在无情的进化历程里吹响战歌,攻城略池,抵达一个又一个的无人之地。战程推进,随着人类社会复杂度的提升,哪些只掌握了单个学科思维的战队,困境也随之而来:人类社会的复杂度,已经越来越不能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思维工具来描述。

追寻者的目光聚焦于那些掌握了威力更大的秘密武器的智者,他们是司马贺们。

知识星球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国际人工智能学会终生荣誉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会杰出贡献奖,美国计算机学会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全国科学奖获得者,这仅是司马贺一生成就的呈现。

海水或许分割了孤岛,当你跳出星球,没有哪块知识是孤岛,它们同在一个星球,它们就是这个星球。没有哪块泥土能被海水真正冲刷远去。

没有哪块知识是一座孤岛。司马贺用数学符号思维运算城市公用事业效率,用计算机思维模拟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选择,不同的学科思维既触发了不同视角,也互补连接成了认知新边界的全局。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零点计划提出人珀金斯的「全局学习法」一书对此有更加详细的阐述。阳志平则把全局学习法的具体实践展开为元认知学习法,从古典教育师法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从未来教育师法生发于计算机科学的计算思维和生发于网络科学的复杂思维,共同交汇于以理性思维为基石的认知科学。以2/8法则分配学习投入,以20%的精力习得该学科80%的学科知识要点和学科思维。
具体展开,可读读阳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或者个人博客。

小结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当你还只在某个学科中打转,你需要去到学习社群,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共碰撞,肉身成为载体,知识孤岛连成大陆。没有哪块知识是一座孤岛,你需要用元认知学习法,连接古典教育和未来教育,得到知识全局,看大道演化,星辰起落。

掬元

3 日志
© 2017 掬元
由 Hexo 强力驱动
|
主题 — NexT.Muse v5.1.3